
此文原為城市當代舞蹈團舞蹈中心「吽菇場」駐場創作及研究計劃分享會而寫,並於會上派發給參加者;原題為「用身體說唱」。
今天和各位分享的內容是來自今年香港藝術節《當代十年》的舞蹈錄像作品之一《髮膚》的創作過程。編舞及演出的是盤彥燊,而陳志江則撰寫並清唱了一曲南音《骨肉》,貫穿整個舞蹈。
南音如何與舞蹈合作呢?是不是一定要聽懂曲詞呢?一定要了解曲詞內容呢?不懂廣東話的是否合作無門呢?又或者,南音能否如同音樂一樣,數好拍子,就能配上舞蹈呢?南音作為說唱曲藝,為何要與舞蹈合作呢?
今天分享的是陳志江在《髮膚》的排練過程中所設計的一些有關字音的小遊戲。這些小遊戲有助舞者與唱者建立默契和通感,也有助我們暫時放下語言的內容,從而理解傳統說唱曲藝的世界裡,字音就是音樂 的精髓。
南音是一種廣東說唱曲藝,這裡的「說唱」有兩層意義:其一,演出中有說話也有唱歌;其二,唱者唱起來像說話。話雖如此,這種「說話」與今天的說話,尤其是今天香港的廣東話,已經相距甚遠了,所以今天的人聽南音,聽不懂曲詞,甚至有些年輕人連唱的是廣東話都聽不出,也是一點都不出奇的。這是因為今天我們的說話方式、咬字、語氣、用字都不一樣了。這也是南音由往日流行文化轉成今天的傳統文化的分界線。但這不要緊,我們仍是可以由字音出發,從音樂的角度來聽懂說唱的音樂內容,再來聞歌起舞。
一才鑼鼓是專攻戲曲音樂的團體,而說唱是我們呈現戲曲音樂中的其中一種方式。但作為戲曲樂師,除了演奏樂器之外,我們還需要懂得看演員的身體動作,以至整個舞台上的活動。換句話說,演員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會帶動和影響我們的演奏。這種音樂與動作的感應,正是我們的南音與身體動作溝通的橋樑。
謝謝各位!
2021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