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聽細看細筆山水 —— 仿粵謳作品介紹 (21/10/2021)

《廣東畫廣東話・說唱解畫》第四回:仿古與破格 —— 蘇仁山《細筆山水》


粵謳雖然甚受文人喜愛,但記譜的數量和系統卻遠不如古琴、崑曲等文人音樂。想是粵謳多是當下隨性之作,又或是案頭曲,文字內容才是著眼點,故人們不在意記錄其音樂;又或是這種音樂在當時實在非常流行,於是沒有記譜的實際需要。但無論如何,即使有樂譜在手,倘若已無人再唱和聽,也未必能將音樂重現。猶幸粵謳尚有少量錄音存世,加上又是廣東曲藝體系的一員,其行腔風格至今亦散存於南音、粵曲裡(如「解心腔」),總算是有跡可尋。

來到最後一回「說唱解畫」 ,特別為大家介紹這首為蘇仁山的《細筆山水》而撰的仿粵謳:

  • 仁山十五有天資
  • 世人笑佢太瘋痴
  • 一點一點又一點
  • 細筆山水成畫詩

以下詳細介紹此曲的音樂格式:

此首仿粵謳乃按前人記載,設定為每句四板,每板是七叮一板(即八拍),全曲四句,即每句三十二拍。速度換算為西洋音樂速度算法(bpm),每分鐘大約30拍,即每句約1分鐘,加上1分鐘的前奏,全曲共約5分鐘。雖然長度與現今的流行曲相約,但現今流行曲多是一字一音,且還要是一拍內唱完好幾個字,打個比喻:同是5分鐘的一支曲,粵謳與現今流行曲之別可算是漫步5分鐘與跑步5分鐘之別了。大家聽的時候不妨也一邊踱步,也許便能體會前人撰曲或聽曲時的心境。

特別要說明的是,此曲仿粵謳韻腳全用陰平聲。這雖然與一般的廣東說唱陽平陰平相間的「標準」格式有別,但按今人對粵謳曲詞的分析,可知粵謳並未有如南音般發展出一套嚴格的板式,聲調的規格相對較為自由。再者,如果把聲調在實際會唱出來的歌曲(而非案頭曲)視為音樂考慮的話,聲調即是一種音樂效果,即每句的落音自會因不一樣的聲調而有所不同。為此,此曲雖然全押陰平聲(第三句仄聲字不押韻),但度腔仍按廣東說唱的習慣,即:第一句尾字「資」拉腔落在「合」音,第二句「痴」落在「工」音,此兩句的落音遵從了南音之「起式」的通用落音(即陽平聲落在「合」,陰平聲落在「尺」或「工」)。本來,在南音裡要把陽平聲字拉到高音,難免會有拗字之嫌,但粵謳卻因為拉腔長、節拍緩慢而使拉腔有充足的時間發展,故此避免了拗字的問題。(這也可以連繫到粵曲梆黄下句不分陰平陽平,而是用拉腔來將字音的本音過渡到落音做法。)

最後,再略略介紹兩個音樂特徵:其一:唱出全曲第一字(即「仁」字)後即奏過門 —— 這在某些粵謳舊錄音裡也可以聽到(例如《桃花扇》),也可以在蘇州彈詞裡聽到,可視為「起式」的一種特徵。其二,新一句/頓的首字正正在其前一句/頓的過門尾音開口唱 —— 這正是現今南音仄聲句接陽平聲句後之過門的習慣,使樂曲聽來連綿不斷,細水長流,正好配襯蘇仁山的《細筆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