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劃背景
一才鑼鼓自二〇一二年創立以來,專攻戲曲音樂,以音樂會、說唱、劇場、即興等各種表演形式呈現戲曲之音樂感和戲劇感,尤其得力於工尺譜之閱讀和使用。
二〇一五年, 一才鑼鼓創團成員李勁持發表碩士論文,探討丘鶴儔於一九一六年出版之絃歌必讀與音樂出版文化及文人音樂文化之關係;同期又以「民初粵樂探微」為題,邀請各方唱家、樂師重構書中之工尺譜。自此,《絃歌必讀》成為一才鑼鼓研究早期粵曲粵樂的起點,更從中發現創作新作品的靈感。
今借「工尺之間:香港早期樂譜研究與使用」之一系列節目和活動,與各位一同閱讀早期香港工尺譜,了解其記譜法,再透過重構樂譜,體驗前人度曲過程,並分享如何從中得到創作靈感,探索工尺之間奧妙之處。
歡迎重溫以下影片節目,一起穿梭工尺之間!
《絃歌必讀》導讀影片系列 (全五集)
主持:李勁持
《絃歌必讀》是丘鶴儔出版的第一本書,也是粵樂粵曲史上現存最早的音樂專書。書中開首的二十多頁是介紹工尺譜與一些基本音樂理論之文字篇章。此系列之第一至三集旨在與觀眾一同閱讀這些篇章,並試著按照其教學來學習如何看工尺譜;第四集簡介書中所載之曲目;最後一集則介紹《絃歌必讀》之後出版的幾本書中新編訂之節拍符號。
播放清單: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7psaCzh52XkGsTbewBNxub0umcK_L-su
講座音樂會系列(全七集)
本系列演出曲目一共十六首,有唱亦有器樂曲,當中十二首選自丘鶴儔書中,另外四首則是受其樂譜啟發而仿作或新度之樂曲。
選曲原則為:沒有或未能尋得錄音存世之曲目、今天鮮有演出之曲目、原譜記譜有值得討論之處者等。不少曲目都是在沒有聽過其他錄音的前提下度曲而成的,度曲過程中的考量、所作之改動,亦有在講座環節中談及。
所有示範演出之影片中均附有原譜,部分曲目更附度曲所用簡譜,供觀眾對比原譜與度曲後所添加或改動之處。此外,每集亦詳細討論與選曲相關之話題,由曲式、 調式、定調,到唱譜方法、節奏與拍子等皆有涵蓋,令觀眾在聽曲之餘,也能了解背後的度曲過程。
- 主持:李勁持、陳志江
- 度曲:陳志江
- 硬弓組合:
- 二絃:陳志江、王嘉偉
- 提琴:王嘉偉
- 月琴:李家謙
- 三絃:周熾楷
- 掌板:戴日輝
- 軟弓組合:
- 高胡、洞簫、笛子:陳志江
- 二胡、椰胡:李國墇
- 琵琶:湯凱媛
- 箏、秦琴:李勁持
- 掌板:龍樂欣
- 揚琴:黃嘉恒
- 唱:一点鴻、陳紀婷、陳志江
- 音樂會現場收音:陳衍昊、吳晨鷺
- 影片後期製作:一才鑼鼓
播放清單: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7psaCzh52XljcXbLqcTN5NJWT8zNQxMJ
特備節目(全二集)
【一】探索中世紀素歌 (Gregorian Chant 額我略贊)
播出日期:二〇二二年七月十七日
嘉賓講者:梁啟信 (Vox Antiqua 創立人)
【二】香港早期樂譜與平版石印
播出日期:二〇二二年九月九日
嘉賓講者:翁秀梅(香港版畫工作室項目總監)
來學工尺譜系列 —— 工尺譜工作坊及研習班教材介紹 (全二集)
主持:陳志江、李勁持
丘鶴儔在《絃歌必讀》中開宗明義說「此書專為初學者而設」,而其後出版之書籍亦以教學為目的。是次工尺譜工作坊與研習班亦忠於其出版原意,將其工尺譜用作教材,帶領參加者看譜唱譜,從而認識工尺譜記譜法、了解傳統音樂特色。
工尺譜工作坊教材:
工尺譜研習班教材:
以上各項節目與活動均屬「香港早期音樂研究:細讀丘鶴儔的音樂書譜」計劃之中。此計劃於二〇一九—二〇二〇年度獲得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資助。各項節目與活動原定為現場活動,受當時種種防疫措施所限,惟有改成網上進行,只保留石印體驗工作坊一項現場活動。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