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武松》鑼鼓與音樂介紹(三)

This slideshow requires JavaScript.

略懂粤樂、江南絲竹、潮州弦詩等民間合奏,定然聽過「骨幹譜」一詞。簡單來說,「骨幹譜」即是樂曲的基本型,也是雛形,需待奏者或唱者將之「加工」,方能成完整、可聽之樂曲; 由速度、「花指」(泛指裝飾音、連接音等等)、風格,以至樂器組合等等,均需由演奏者決定和設計。

《俺,武松》之第四場〈戲叔〉和第五場〈哭靈〉用了《小桃紅》一曲;所奏的正是「一才鑼鼓」按《小桃紅》之骨幹譜所演譯的版本。

《小桃紅》一曲對粤劇觀眾和粤樂聽眾可說是耳熟能詳,但此「耳熟」可能卻只限於粤劇、粤曲、粤樂所奏之風格和版本,當中最為人熟悉的便是仙鳳鳴劇團於上世紀五十年代首演的《紫釵記》中即將此曲之片段填詞。(此版本的《小桃紅》後亦廣用於各粤劇粤曲曲目之中。)

除了粤劇、粤曲、粤樂,《小桃紅》亦用於潮州各地器樂演奏和戲曲之中,各地演奏此曲之風格亦不盡相同。至於其骨幹譜,則仍見於各民初樂譜。其中,民初五年丘鶴儔編撰之《絃歌必讀》則載有此譜(圖一)。此譜與粤劇觀眾所熟悉的《小桃紅》相去甚遠,雖然「板數」(泛指節奏和叮板之數量)相同,音符顯然較少,正是供演奏者發揮的骨幹譜,亦是《俺,武松》所參照之版本。

「一才鑼鼓」選用廣東之二絃與竹提琴(圖二),編合弓法,而保留兩者各自的定絃(二絃用「士工」,竹提琴用「仜士」),再襯以大鼓(圖三)。一方面,是重新演譯《小桃紅》;另一方面,也不過是沿襲將「骨幹譜」加工之民間音樂習慣,與西洋音樂之謂「編曲」,並不相同。

2017年7月5日